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。
又问:“甘泉近亦信用《大学》古本,谓格物犹言造道,又谓穷如穷其巢穴之穷,以身至之也,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。似与先生之说渐同。”
先生曰:“甘泉用功,所以转得来。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,他亦不信。今论格物亦近,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,只还他一物字便是。”
后有人问九川曰:“今何不疑物字?”曰:“《中庸》曰‘不诚无物’。程子曰‘物来顺应’。又如‘物各付物’‘胸中无物’3之类,皆古人常用字也。”他日,先生亦云然。
所甘泉:湛若水(公元者466—者560年),字元明,号甘泉,广东增城人。历任礼部、吏部、兵部尚书。著有《湛甘泉集》。也 洪都:地名,今江西南昌。3 胸中无物:语出《河南程氏外书》卷十一“尧夫胸中无事如此”。邵雍,字尧夫,共城(今河南辉县)人。北宋哲学家,与周敦颐、张载、二程(程颐、程颢)合称北宋五子。著有《皇极经世编》《伊川击壤集》等。
正德十年,九川在龙江初次见到了先生。当时先生正和甘泉先生谈论“格物”的学说,甘泉先生坚持朱熹先生的观点。先生说:“这是在向心外寻求。”甘泉先生说:“如果说格物的道理是向心外探求,那是自己把心看小了。”九川十分赞成朱熹的说法。先生又谈到《孟子》中尽心一章,九川听后,对先生的格物的学说就不再怀疑了。
后来在家闲居,九川又就格物的学说请教先生。先生回答说:“只要能实实在在地用功,时间长了自然就明白了。”在山中静养时我自己抄录了《大学》旧本阅读,觉得朱熹的格物的学说不正确,但是也怀疑先生把意的所在之处当作物,对于这个物字我不太明白。
正德十四年,九川从京城回来,在江西南昌再次遇见了先生。那时先生军务繁忙,只能趁着空闲时间给我讲课。首先就问:“最近几年功夫用得怎么样?”
九川说:“近几年体会到明明德的功夫只是诚意。从明明德于天下,一步步追本求源,到诚意上就再也推不下去了。为何诚意之前还有格物、致知的功夫?后来又仔细体验,觉得意的真诚虚伪,必须先有知觉才行,颜回的‘有不善未尝知之,知之未尝复行’可以作为证据,于是我豁然开朗,确信无疑,但又多了一个格物的功夫。仔细想来,凭借我心的灵明又怎能不知道意的善恶呢?只是被物欲蒙蔽了,必须格除物欲,才能像颜回那样善恶尽知。我又怀疑自己的功夫用颠倒了,致使格物和诚意联系不起来。后来问了希颜。希颜说:‘先生说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,我认为极是。’我又问:‘为何是诚意功夫?’希颜让我再仔细体察。我终究也不能领悟其中原因,现在向先生请教。”
先生说:“可惜呀,这本来是一句话就能明白的!你所举的颜回的问题就可以说明问题了。只要知道身心意知物为一件事就行了。”
九川疑惑不解地问:“物在心外,如何与身心意知为一件事呢?”
先生说:“耳目口鼻及四肢,都是人体的一部分,如果没有心它们怎么能视听言动呢?心想视听言动,如果没有耳目口鼻及四肢也不行。因此说,没有心就没有身体,没有身体也就没有心。只是从它充塞空间上来说称为身,从它的主宰作用上来说称为心,从心的发动上来说称为意,从意的灵明上来说称为知,从意的涉及上来说称为物,都是一回事。意是不能悬空存在的,必须依附在事物上。所以,要想诚意,就跟随着意所涉及的事物去格,剔除私欲而回归到天理,那么,良知在这件事上,就不会被蒙蔽而能够致知了。诚意的功夫正在这里。”
听了先生这番话,九川积存在心中多年的疑虑终于消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