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换帖”、“合八字”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“过礼”订婚
“换帖”、“合八字”之后,媒人要选个好日子,带男方去“过礼”订婚。“过礼”是大事,一般嫁娶的主动者(无论男女)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。
聘礼是男家在女家答应婚事后,送给女家的定婚财物。聘礼又称聘币、聘财,民间称财礼、红定。把聘礼送给女家,称送聘、下财礼、下定、下花红。聘礼在定婚仪式中占有重要位置,人们非常重视。只要女家收下财礼,即使没有写婚约证书,人们也会认为婚事已定。
聘礼应出现在从夫居时代。在这以前婚姻形式是从妻居,男不婚,女不嫁。男子在晚间去女家与性伙伴同居,双方经济上没有什么来往,婚姻关系随时可以解除,自然不会有什么聘礼。实行从夫居后,女方嫁到男家。女方家庭将女儿养育成人,付出许多艰辛,现将女儿白白嫁出,总觉得有些得不偿失,希望男方给一定的补偿,哪怕是象征性的,心里也会略微平衡。男方为了得到女方,也认为应该做出补偿,聘礼习俗逐渐形成。
民间聘礼自古无定数,完全是随时而定。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标准都不相同。无论是什么人,聘礼都是以当时标准为基准,上下略有浮动。如果过于节俭,就会受到人们的耻笑,有时还会导致婚事告吹。聘礼多少为宜,这一点要看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。男方家庭社会地位高,经济状况好,聘礼自会丰富。女方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优越,嫁妆也不会薄。婚姻讲究门当户对,聘礼和嫁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。穷人与富家结亲,嫁妆和聘礼怎么出?少了人家看不上,多了自家出不起。穷对穷,富对富,双方经济实力相当,聘礼和嫁妆都好确定。
追求聘礼数量,甚至以聘礼多少为出发点,考虑是否缔结婚姻,名为嫁女,实为卖女,是聘礼风俗中的不良风气。秦汉时这种风气开始流行,在整个封建社会,几乎从未停止。虽然统治阶级利用礼法、圣训、文告等形式,把聘礼限定在一定数量内,对索要高额聘礼的给予处罚,可实际上收效甚微。从整个社会情况来看,聘礼的薄厚,还是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。大多数人家,在送聘礼和收聘礼时,看重的还是礼仪和情谊,不会过多计较财礼的物质价值。
历朝聘礼的构成各有特点。周朝是玉帛俪皮,战国时开始使用金钱。汉朝以黄金为主,实物是附属。魏晋南北朝多用兽皮。到了隋唐两朝,聘礼品物繁多,金银珠宝,绸缎布匹,衣饰被褥,都可成为聘礼。进入宋代,富贵人家置办聘礼,除一般物品外,流行给女方制作一些纯金首饰,常见的是金钏、金锭、金帔坠,号称三金。经济稍差一点则用白银打制,也有银制镶金的。明清时期,打制金银首饰更加普遍,手镯、耳环、耳坠、戒指最为流行。普通百姓之家,置办不起成套饰物,至少要准备一二件银饰。
聘礼通常在迎娶前一百天或两个月给女家送去,也叫放大定。具体日期由男女两家协商确定。送聘礼时还要正式通知女家娶亲的吉期,故又叫“通信过礼”。女家收到聘礼,大多先陈列在庭院,请亲友们观看,显示男家聘礼的丰厚。
请期
换帖定婚后,接下来就应该确定结婚的时间了。这个程度在“六礼”中叫“请期”,即男家送聘礼后,又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时间,民间俗称“选日子”。之所以请女方择期,是因为许多人笃信“坐床喜”,希望新婚之夕便能让妻子怀孕,所以要避开女子的“例假日”,这就需要通过“请”的方式来征求意见。此外,也有男女双方同时找人选择嫁娶时间的,那就更有必要以“请”的谦和来协调了。先秦时占卜的龟甲请期的依据是“择吉”,古人既然认为婚姻关系的确立乃“天作之合”,所以结婚的日期与时辰也应该顺应天时才会有好结果。先秦、秦汉之际,选择“吉日良辰”的办法以占卜为主,卜者通过观察卜骨上的裂纹决定吉日。